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近期,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做好基层“三保”成为一项焦点议题。
基层“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经济运行秩序、社会大局稳定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202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当前,财政运行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态,一些地方“三保”压力较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谋划新一年改革发展时,要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要加大财力保障。
政府履职、民生保障和改善,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
我国“三保”财力保障实行分级负责制,由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完成。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三保”的重要财力来源。
202x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首次超10万亿元,今年仍有望保持一定规模,进一步强化财力薄弱地区资金保障。
地方要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抓好责任落实,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同时,要强化“三保”支出预算执行硬性约束,提升资金使用绩效,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基层财政运行监测,发现风险要及时妥善处置。
此外,还要加大考核和追责问责力度,确保“三保”不出问题。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要建设长效机制。
缓解财政运行紧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