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之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土文化饱含着农耕文化基因和民俗记忆,是中国乡村的灵魂和血脉。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建设一个根植于广袤田间、承载乡愁记忆、展示地方特色、传承乡土文化的公共空间和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202x年,浙江、山东和吉林成为全国乡村博物馆的试点省份,截至202x年底,浙江建成数量最多,有692家。
乡村博物馆建设初期主要用来展示民俗风情,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守护乡村根脉,后来慢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乡村博物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运营状况不佳,与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联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乡村博物馆是汇聚乡村特色,塑造乡村品牌,推动乡村共富的有效抓手。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滋养乡村发展,让农民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呢?首先,要讲好乡愁故事。
乡村博物馆要扎根当地,通过深入挖掘特色元素,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主题,让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让群众看得懂、有触动、有体验,人文体验效果不断提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