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例文】“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广大党员干部要勤于审视自我、解剖自我,敢于直面问题,以“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危机感,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即知即改的作风,不断磨砺完善自己,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
(中国纪检监察报《改过宜勇迁善宜速》)【典故】出自清代袁枚《续诗品·勇改》,千招不来,仓猝忽至。
十年矜宠,一朝捐弃。
人贵知足,惟学不然。
人功不竭,天巧不传。
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释义】意思是,知道一层不足,就意味着抵达一层新境界。
该句从诗词创作联想到做人,亦应以境界为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觉悟、精神修养,把人做得更好。
【赏析】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面对过错的态度,能洞见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和思想境界。
清人郭琇任吴江县令时,上司余国柱十分贪婪,公然向所属各州县索贿,郭琇“有样学样”也搜刮民财。
后新任上司汤斌到职后,着手整治官场贪腐之风,对郭琇的行为严加斥责。
郭琇悔恨不已,回到县衙,忙叫人挑来清水,自洗厅堂,并贴出告示:“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
从此,他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成为有名的“铁面御史”。
改过有“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李立三在东北化名李敏然为一些单位讲党史时,他主动讲到“立三路线”,并深入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和领导人的责任。
课后有人提问:“你怎么知道当时犯错误人的心理?”李立三回答:“我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