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粮食过度加工”现象需警惕大米和面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希望吃得更精细,于是粮食加工企业也不断努力生产越来越精细的米和面。
为了过度追求加工精度而导致原料消耗高、产品出率低的粮食加工方式造成了粮食的浪费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是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白细美”、受众爱。
消费者在选购大米时往往只注重外观,觉得越晶莹剔透,越漂亮就是好大米。
于是粮食精加工成了目前行业内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越来越低,粮食浪费十分严重。
据某精米加工工人赵刚表示,为了产出色泽晶亮的精米,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要历经去杂、碾米等28道工序,28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导致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表示:
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去壳后会变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但有的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100斤稻谷只产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全是只能用来做饲料的碎米。
同样的,在20年前,我国每100斤小麦总共可以提取出85斤可食用面粉,而现在“特一粉”只能产出60多斤,“雪花粉”更是只能提取30斤左右。
这意味着,仅去年全国收获的小麦就要比20年前的指标少产出288亿斤面粉,这几乎是两亿多人一年的面粉消费量。
二是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卖价高、利润足。
国家对粮食加工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