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关键是要做好“把”字文章近年来,从Z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采取行动,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有些地方,却出现了“变种”“换装”现象,使得基层减负“越减越负”。
想提升基层干部对减负的获得感,要做好“把”字文章,把准“向”、把牢“关”、把好“度”,确保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劲”。
把准“减”的向,不做“乱飞的苍蝇”。
方向是指引,目标是前提。
工作没有把好准确方向,就会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为基层减负是党Z央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抉择,目的在于坚决消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决“小马拉大车”“权责不匹配”的问题,帮助基层干部“消肿”。
但在减负Z,部分地区过程导向落实没有牵住“牛鼻子”、“弹钢琴”学不精,存在落实“有差”、“不实”的问题,导致结果上未达到“质量高、标准严”的成效,甚至于很多基层干部开始备受“无头”通知增多、开会时长增加、调研视察频繁等“超负荷”工作的影响。
推进基层减负,需要把准“方向”,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对“应尽之责”“应减之负”,要坚持好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紧盯重点领域打攻坚战,紧盯难点问题打歼灭战,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以扎扎实实的落实取代轰轰烈烈的形式。
把牢“减”的关,不做“变形的面团”。
减负工作的开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也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整改,深究基层负重的源头,离不开顽瘴痼疾的形式主义传统、部门之间的统筹不佳、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加码”。
只有将“形式主义、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