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支撑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陆续宣布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标志着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正在有序推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路径,其中3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企业是否提供真课题、政府能否切实参与构建利益共同体、开放平台过程管理是否有效。
企业项目与高校导师、研究生之间精准高效匹配,实现供需主体的“双向奔赴”。
在政策杠杆下,导师获得专项招生计划、项目资助,研究生在真实场景“做中学”,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能育人、留人、引智,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未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应该围绕这些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持续用力。
一是构建共融共创的政府开放平台。
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应发挥党和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创建“1(基地)+M(企业)+N(高校)”开放运行机制,围绕工程项目实践,推动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单一高校到多校参与、单一企业到多方共举的深层转变。
应将培养基地建设成集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