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乱象亟需规范十年磨一剑,金榜题名时。
“谢师宴”正如毕业季时的气温,在近期又火热起来。
“尊师重道”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谢师宴”的本意也是学子为表达对教师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举办的小范围庆祝活动。
然而近年来,“谢师宴”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变质”趋势,变成一些家长索取礼物钱财的“鸿门宴”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虽然纪检监察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公职人员、教师组织或参“谢师宴”但仍然屡查屡犯,其中产生的一系列乱象,值得我们深思,亟待进一步规范。
一、“谢师宴”存在的问题乱象1被迫“谢师”,从众“攀比”。
据了解,我们身边的“谢师宴”大都是由班级部分“活跃”的家长带头组织号召,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来说,如果不操办“谢师宴”似乎会委屈小孩,显得没有面子。
于是在这样的风气下,部分家长被道德绑架,顶着巨大的经济负担而被迫操办“谢师宴”。
而且后办者一定要比先办者“大气奢华”才算“脸上有光”后送礼者一定要比先送礼者“厚重”才算“倍有面。
“谢师宴”攀比之风由此滋生蔓延,也逐渐变为片面追求“高雅、高价、高规格”的“显摆宴”。
2.“感恩”为假,“敛财”为真。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反腐曝光力度的不断加大,违规违纪的收礼、送礼手段日趋隐蔽。
违规操办“谢师宴“升学宴”也成为个别党员干部借机敛财的机会,一些公职人员打着小孩“谢师”的由头,相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